<<  < 2011 - 11 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




跳楼、饮鸩、割腕……一桩桩悲剧重复上演,忧郁、妄想、偏执……一个个关乎心理疾病的字眼频繁见诸报端。尤其近年来,身为“天之骄子”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,震惊了整个社会,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问题俨然成为了教育界迫在眉睫的课题。

     近年来,由于心理疾患而导致的大学生他杀和自杀现象屡见不鲜,关注大学生心理疾病、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、优化大学生个性品质已成为心理学界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。

及时治疗心理与精神疾病是预防自杀最重要的措施;目前,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这些有心理问题、心理障碍、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人主动寻求帮助与治疗,这才是所有从事心理研究、咨询、治疗者毕生要努力去做的工作。

    世界卫生组织在910世界预防自杀日发表公报,呼吁各国打破禁忌,加强各种预防措施,积极应对自杀现象,关注健康,珍惜生命。据调查,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接近30%;有35%的中学生和30%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;目前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,至少有20人在尝试自杀。自杀者的行为不但给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,更给其亲友带来终身的心灵创伤。

   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类型及其成因比较复杂,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重点是建立一系列的预防与疏导措施。

    所谓心理疾病,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、干扰,而使自己思想上、情感上和行为上,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。

它包括以下六种病症:神经衰弱焦虑症歇斯底里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。当然,如果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,还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或给他人带来伤害。那么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呢?

下面是不同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:

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我,树立信心,不要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压力。在工作中与人交往时要做好自我调节,切勿存在急功近利或贪婪的心理倾向,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。
  其次重视家庭的健全和亲人的关爱,并寻觅一两个闺中密友。心情不佳时不要过分压制不良情绪,与亲人或知心朋友多交流沟通,让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排遣和发泄,让内心的郁闷与烦恼一吐为快。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适当疏泄,会影响身心健康,所以该哭时流点眼泪,不满时发发牢骚,心烦时找朋友倾诉倾诉。把烦恼倾诉给他人,就好比服下一剂

良药。当然情绪低落时也不妨听听优美的音乐或唱唱欢快的歌曲。
  此外,还要丢掉完美主义的枷锁,对生活采取乐观开放的态度。切忌以自我为中心,要胸襟坦荡,尽量多替他人着想,善于接纳别人,善于做出让步或助人为乐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敞开胸怀,对他人或自己多一份宽容,我们也能变得更加轻松。

 

    看清自己,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,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,不要勉强自己。

  要合理安排工作、休息时间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别把自己的弦绷断了。

  留出固定时间陪家人。别以为这只是为了家人的心理健康,其实也是为自己。每个人只有和家人相处的时候才是最放松的,是有效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。而且家人不开心也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。

  别为了企业只有出差没有休假。试试看,你休息一个礼拜,公司照样转。

如果自己意识到情绪不好,或者连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不能自我调节过来,到医院心理科找医生聊聊天。

一、从完善个人性格入手。不断陶冶个人情操,端正人生态度,保持乐观向上。接纳自己,肯定自己,同时要认识到人无完人,学会接纳别人的长处和缺点。

二、遇事多层次、多角度地考虑问题。对一些问题从负面影响考虑过多会导致压力加大,从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强烈,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。

  三、锻炼身体和加强人际交往是避免抑郁的最好方法。除了心理因素外,导致抑郁非心理因素主要有:药物的副作用,经前综合症,节食减肥。  

 

    l.要加强修养,遇事泰然处之。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,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。应当养成乐观、豁达的个性,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,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,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。事实上,那些拥有宽广胸怀、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。

  2.要合理安排生活,培养多种兴趣。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,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。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,令生活更加充实,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。同时,要培养多种兴趣。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,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,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,令人生更有意义。

  3.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。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,时时不忘创新,做出新的成绩,跃上新的台阶;再者要关心他人,与亲朋、同事同甘共苦,无论悲欢、离合,都是对心理的撼动,它会使人头脑清醒,心胸开阔;

4.保护心理宁静。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、焦急烦躁。手足无措,保持心情宁静,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,提高应变能力。最后,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,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,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,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
5.适当变换环境。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,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。而新的环境,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、生活,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,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,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,避免心理失衡。

6.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。要根据社会的要求,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,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。要摆正个人与集体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,正确对待个人得失、成功与失败。这样,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。

 


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